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高等院校试办编辑学专业开始,编辑学研究就正式进入了学者、专家的视野。二十多年来,编辑学的研究有两条路经,一是源于中国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具体的编辑活动相联系的应用编辑学,出版了图书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等多种教材和专著;一是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探讨编辑学的基本原理。目前,这两条路经逐渐合一——建立将各种媒介的编辑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普通编辑学”。 此外,传播研究如何本土化成为包括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由出版界学者提出的“普通编辑学”,作为具有原创意义的本土传播研究,理应得到其他媒介圈研究者的关注和呼应。王振铎先生指出这一新的突破口:“拓展研究的理论视野,将编辑的群体活动置于人类文化缔构的历史进程中,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和方法,深入研究贯穿于新旧不同媒体的各种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1)从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看,这也是以中国本土媒介传播的历史和现实为基础所形成的媒介传播理论。本文仅参照西方媒介理论的视角,以中国编辑史为依据,思考普通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框架问题。
一、中国古代:“印刷社会”的一面镜子
二、中国近代:新旧媒介交替的横断面
三、网络时代:文化缔构原理的宏观视野
参考文献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