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如果说曾经有一个人试图以最接近诗歌本质的内容和形式,来验证东西兼容的可能性,那么这个人就是李金发。他不曾经受五四革命文学的洗礼,因此得以保留独特的传统风格。他的抒情颇具两面性,娴熟地运用了西方技巧,但又非关基督教式的拯救,而是一种逐渐走向虚无的收容。李金发的确称得上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怪杰,象征主义世界的异端。尽管如此,中国文学界对李金发的评价却并不高,认为他只学到了象征主义的皮毛,作品失之颓废晦涩,而且回避了对抒情主题的考察,背离了民族传统。迄今为止对李金发的解读,之所以都忽略了他作品中的两价性结构及其矛盾进程,主要是因为没能抓住象征主义的本质,换句话说,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基督教拯救的含义与李金发诗歌之间的距离。李金发的作品,描述的是以两价性-神圣与欲望,欲望与悲伤,以及生存与死亡-为媒介的交感,迈向欲望和死亡的过程。但因为自我已经被虚无所充斥,看起来却似乎是对欲望和死亡的超越。连接理想与现实,现实与自我,未来与现在的机制源于虚无,这也使得他的象征体系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独特吸引力。 就李金发的作品而言,其抒情的本质极为特殊,依存于基督教理念,却又不接受拯救,而是指向虚无。正是上述特质使得李金发有别于波德莱尔,马拉梅,兰波。李金发的这一性格可谓是文化心理的民族形式,由于这种性格,他的诗歌不同于波德莱尔的交感,或是马拉梅扑朔迷离的语言,或是兰波永无止尽的反抗,而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象征美学。死亡栖息于生命之中,接受死亡并借此实现超脱正是象征的特性,与其说它是一种拯救,倒不如说更接近于禅趣。因此,那些触动读者心弦的隐喻,暗示,跳跃,省略等等,并不是什么象征主义,只是为了迈向虚无/象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1. 머리말
2. 神聖과 慾望
3. 욕망과 슬픔
4. 시간이 매개하는 生死
5. 삶에 깃든 죽음
6. 맺음말
참고문헌
中文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