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容词与动词可以形成“A(地)V”和“V(得)A”两种结构。据以往的研究,它们在状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者动作者动作时的性格态度、心理状态等;在补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而有些形容词既能作状语又能作补语,它们在状位却能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干净”、“清楚”等,在补位却能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者动作者动作时的性格态度、心理状态等,如“高兴”、“认真”等。有的认为决定形容词句位的原因是时间顺序原则,“A(地)V”表示动作实施前的预期,形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产生先于动作,因此应该放在动词前,而“V(得)A”表示动作完成后的结果,是非预期的,形容词的概念在时间顺序上后于动作,因此应该放在动词后。本文发现“V(得)A”的A所表示的概念的确在时间顺序上后于动作, 但有的“A(地)V”的A并不表示“预期结果”,而表示动作实施后的结果。即我们光凭时间顺序原则,而无法说明“A(地)V”表示动作实施后的结果的这种现 象。本文全面考察了“A(地)V”和“V(得)A”两种句型、语法特点以及推动形容词语序变化的动因等。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形容词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这种现象的产生基本上与时间顺序原则有关,状位与补位在句法意义上存在“动作行为的先行状态”与“动作行为的后行状态”的对立。而有些形容词在状位却能表示“动作行为的后行状态”,这是因为在概念上表示结果意义的形容词与动量补语、时量补语、结果补语、可能补语、方向补语等其它补语共现时,为了避免会发生在动词后边的补语与补语之间的语序冲突, 句中出现位置比较灵活自由的形容词移到动词前边而所引起的。
1. 들어가는 말
2. 문형 비교
3. 형용사 어순 변화의 원인
4. 문법의미의 재 고찰
5. 맺는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