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세검색
최근 검색어 전체 삭제
다국어입력
즐겨찾기0
107600.jpg
KCI등재 학술저널

船山詩學에 나타난 詩學範疇 ‘興’ 에 관한 小考

  • 55

本論文主要硏究目的在於, 分析王夫之詩學中出現的“兴”範疇的内涵,以此考察“兴”範疇的多種運用樣態, 進而根據其研究結果探討王夫之詩學體系的結構原理及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兴”是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最能反映傳統文化特徵的範疇之一, 以緣情感物、借景抒情的美感心理方式, 濃縮了藝術創造的奧秘, 其含意的演變、擴展呈現出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特点。“兴”從最早一般動詞的意味卽“起”開始, 經過“比兴”託喻之辭, 演化充實爲感兴寄託與与“文已盡而意有餘”的内涵。 “兴”範疇是王夫之詩學論著當中頻繁涉及的批評詞滙之一。在他的詩學理論當中, “兴”可分爲三種意義: “賦比兴”的“兴”、“感兴”的“兴”、“兴觀群怨”的“兴”。在王夫之詩學論著裏的“兴”範疇中, “賦比兴”的“兴”與“物”、“事”有關聯, 或發揮隱喩的修辭效果, 或發生聯想作用, 或令詩歌有“文已盡而意有餘”的藝術境界。王夫之嚴格要求作者將審美感兴(“兴”)與生命的本體(“氣”)聯系在一起, 進而要求將審美感兴看作對人的生命本體的體會。王夫之“兴觀 群怨”說的“兴”, 同时贯穿和包括傳統“兴觀群怨”的“起也”義与“引譬連類”義的两个側面, 以之爲新“兴觀群怨”說的理論基础。總之,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知道: 王夫之此“兴”範疇的運用, 在接受鑑賞方面, 令讀者能作自由自在的豊富聯想, 想象作者的創作意圖, 而且令詩歌充分發揮其對讀者的在美感、認識、教育、批判作用等多方面的功能。与此同时, 還令詩歌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来激動人心, 起到深刻的教育作用.

.

1. 들어가는 말

2. '賦比興'의 '興'

3. '感興'의 '興'

4. '興觀群怨'의 '興'

5. 나오는 말

로딩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