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세검색
최근 검색어 전체 삭제
다국어입력
즐겨찾기0
학술저널

中國ㆍ日本의 주요 근대소설 이론의 특징 연구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major modern novel theories of China & Japan

  • 212
커버이미지 없음

本文的主要論點在於: 通過分析20世紀前後處於歷史轉換期的中國和日本的主要小說論―梁啓超、 黃人、 坪內逍遙、 二葉亭四迷等四人理論的特徵, 來闡明繼承傳統和接受西歐理論上的矛盾、 選擇問題. 日本坪內逍遙、 二葉亭四迷兩人將“學問、 科學的眞理”擴展到文藝, 通過確立“藝術的眞理”這一槪念, 來提高文學藝術之地位; 此立論的結果將文學(小說)歸爲了獨立的範疇. 梁啓超作爲中國晩淸時期功利主義小說觀的代表, 從他的『變法通議ㆍ論幼學第五ㆍ說部書』、 「蒙學報·演義報合敍」、 「譯印政治小說序」、 「小說與群治之關係」諸文章中可見, 因戊戌變法失敗而東渡日本以後, 其論旨越來越强烈. 「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的論調與以前文章相比, 顯得相當地激進, 他主張: “欲新一國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 “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說爲文學之最上乘也.” 黃人則雖亦注重小說與社會關係, 然而却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 指出“小說者, 文學之傾於美的方面之一種也”, 有一定的批評史性的意義. 在日本, 明治維新後, 經過飜譯文學興盛期, 至1882年政治小說論擡頭, 與此相對應出現了坪內逍遙的『小說神隨』、 二葉亭四迷的『小說總論』. 然而在此十年後, 梁啓超却從未言及此兩篇文章, 倒重視其以前之政治小說, 其原因則在於: 作爲政治思想家的梁啓超, 他論小說之根本需要是爲政治改良、 社會變革服務的, 故其不論及『小說神隨』和『小說總論』, 而重視其以前階段的政治小說論. 綜觀中日四位理論家之論議, 可見在繼承傳統、 接受新理論上之種種錯綜線路, 存在著互相批判、 補充的普遍現象, 這無疑是此歷史轉換期的局限及成果, 也是該時期的主要特徵.

1. 들어가는 말

2. 일본ㆍ중국의 근대화 과정과 문단의 변화

3. 坪內逍遙의 『小說神隨』와 二葉亭四迷의 『小說總論』

4. 梁啓超의 ‘소설계혁명’과 黃人의 소설론

5. 마무리

<參考文獻>

<中文提要>

(0)

(0)

로딩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