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阿片戰爭中華民族面臨民族危機, 不得不起而應變. 特別中日戰爭從頭至眉是一場十足的災難. 由于日本迅速侵入朝鮮, 滿洲和中國本部, 人們對中國陸海軍優勢的幻想馬上破滅. 被日本打敗所引起的震警, 比西方列强的侵略所引起的震警要更强烈.中日戰爭, 在中國對待明治維新的態度方面起了關鍵作用. 日本的勝利以及日本的擧國一致與中國各地的自行其是的對比, 使人們認淸나一方的組織形式更有成效. 在中國人看來, 日本瞬息之間已成了一個近代化國家和世界强國. 타令人注目地改變了國際關係(特別是亞洲的國際關係). 淸廷看到日本人在取得這些擧世촉目的成就的同時, 實行了立憲和建設了議會. 但却沒有完全병棄他們的權利, 表現露骨的保滿排漢政策, 引起一批漢族上層人物的不安. 淸廷終于證明타無力滿足面臨的要求時, 革命和共和制思想便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了. 中國各派政治力量要正視現實, ‘民族主義’一詞成爲一個習見的常用名詞. 當時給中國人最深的是其他民族的戰鬪性. 他們感到, 國民萬衆一心地投身于國家目標的精神恰恰是中國國民所缺少的, 而沒有這種精神, 中國就仍然會是比타更加統一的國家的刀俎之肉. 亡國韓國是前車之監. 韓國有關的小說把那未亡以前즘樣種的禍根演述出來, 因爲“綜視其亡國之原因, 皆與中國現狀相肖, 殷鑑不遠, 實爲寒心. 則惟有託諸說部, 以警世耳.” 在推動變革方面, 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做了同樣的貢獻. 他們的辯論在上層和知識界中傳布了新觀念和發展了一套新語彙, 觀點集中在國家的團結統一問題上, 國家, 國民, 民族等這些詞的意思和含意還需要充分地可以界說和消化, 但淸末民初타們是整整當代中國知識界共同創造的精神産品.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國家建設是在民族主義以及近代化的招牌下進行的. 晩淸政權爲挽求民族滅亡而走上强化國家權力幷使近代化道路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這種要求‘近代化’的壓力亦來帝國主義方面.
1. 들어가는 말
2. 본론
3. 나오는 말
<參考文獻>
<中文提要>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