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紇〉的故事情節包括失妻、尋妻、殺猿、救妻等幾個環節, 每個環節都處理得波瀾起伏,其中細節都與整個情節配合。在情節的展開發展上, 首尾相扣, 結構嚴謹。敘述手法也如此, 基本上採用全知視角, 但為情節的發展與懸念的增強而靈活地轉換視角, 而且熟練地運用倒敘、補敘等手法, 講述與場景也配合得恰當。景物描寫雖簡鍊但精彩, 它絕不是為發揮文筆而描寫, 不但渲染故事的氣氛, 而且與人物行為很配合。總而言之, 作者的藝術構思非常周到, 用各種手法來處理其構思, 都非常成功。這樣周到的作者如果有惡意毀謗的目的, 就不會補敘白猿的神通廣大, 還附加美化白猿的補敘, 這是不合理的。從整個故事看來, 白猿是個神聖的人物, 歐陽紇是個不屈不撓的人物, 作者對此兩人沒有貶低的存心, 對其子怎麼可能有毀謗的惡意呢?〈歐陽紇〉故事外部的敘述類似史傳體敘述, 在簡略的開頭與篇末兩個段落中, 有很多且明顯的錯誤。筆者認為, 如果作者為惡意誹謗歐陽詢而寫〈歐陽紇〉, 就不可能有這麼多的錯誤, 因為其目的明顯地瞄準著, 使讀者相信他是白猿所生之子的事實。作者為了達成此目的, 雖然故事可以荒誕, 但是歷史背景一定要真實些, 這樣, 才能獲得一定的可信性。唐代書籍中有長孫無忌與歐陽詢互相嘲謔的記載, 大臣們在皇帝的面前互相開個玩笑, 歐陽詢被長孫無忌譏為彌猴。〈歐陽紇〉的作者很可能採用這一題材寫小說, 但不一定對歐陽詢有很大的仇恨。這種嘲弄是唐代文人的風氣, 大臣們在嚴肅的場合下, 可以大膽地互相戲謔, 何況一般文人呢?〈歐陽紇〉是在這種風氣下產生的, 而且作者對歐陽詢的才能與成就給予很高的評價, 所以其創作動機不一定在於惡意毀謗的目的上。筆者不能全面地排除有意毀謗、誣衊歐陽詢的可能性, 但是從文本分析、唐代文人風氣、與民間神話的關係等看, 其可能性絕不大。
1. 들어가며
2. 텍스트의 시작과 끝, 그리고 텍스트의 바깥
3. 본 이야기 분석을 통한 비방설 검토
4. 나오며
〈參考文獻〉
〈中文提要〉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