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세검색
최근 검색어 전체 삭제
다국어입력
즐겨찾기0
커버이미지 없음
KCI등재 학술저널

만주지역 韓人 항일무장투쟁 세력의 식생활과 보건위생

東北地區韓人抗日武裝鬪爭勢力的食生活及保健衛生考察

  • 20

這篇是把這些天來沒硏究的“滿洲地域(中國東北地區)韓人抗日鬪爭勢力的食生活及保健衛生問題”介紹的文章. 爲了容易了解, 首先選定著名的代表性抗日組織, 而後根據每各時期和地區來敍述了. 本稿槪括了20世紀10年代到20年代初活動在南滿洲和東滿洲(延邊)的新興武官學校(西路軍政署)‧北路軍政署的活動, 而說明了1930年代時在南北滿洲抗爭的朝鮮革命軍‧韓國獨立軍(民族主義系列)的狀況和1930年代到40年代初, 抗日遊擊隊及東北抗日聯軍內的韓人(中國共産黨下部組織)等主要團體的活動. 在1930年代中後期, 民族主義系列團體的活動比社會主義系列組織脆弱得一些. 因爲協力對象或政治路線‧物資獲得體系裏存在着差別. 則上命下服式的調達方式, 與韓人農民後援勢力的不鞏固的連繫關係, 缺乏鬪爭主體的理念和自力更生的鬪爭意志. 因此他們在食糧補給․衛生問題裏露呈了一定的弱點. 在1920-30年代時期, 民族主義系列團體拿來“保護‧自治‧獨立戰爭”的理由, 把相當的經濟的責務推到在滿韓人的身上. 另一方面, 1930年代中後期激烈鬪爭的中國共産黨內韓人們, 以“保持蘇維埃‧人民政府‧抗日遊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等的黨‧政‧軍分立形式來, 可以得到一定的遊擊根據地和支持勢力. 他們在1936年組織“在滿韓人祖國光復會”統一戰線, 能擴充了支援勢力, 因而可以生存得長一些. 1920-30年代抗日武裝鬪爭勢力的同苦同樂的態度及不撓不屈的意志, 艱難的生存條件等都可以强化了內部構成人員互相的關係. 特別克服困境而生存的東北抗日聯軍內韓人隊員們, 此後歸到北韓, 在那兒積極活動了. 他們貢獻於組織以金日成爲中心的“遊擊隊國家”. 在對方的討伐活動和壓迫下, 幸而用民間療法來蘇生的抗日遊擊隊人們都關心於發展“東醫學”和普及韓藥在北韓. 出身於朝鮮革命軍的人們也在解放後結成了政治團體. 滿洲抗日鬪爭勢力, 基本上在滿韓人幇助下, 或者以中國農村爲基礎來生存了. 他們平常吃了大米, 有時也吃了粗糧. 但是從1930年代後期起, 不能享受正常食生活, 他們受了很嚴重的困難, 他們經常受了負傷, 患了凍傷‧饑餓等許多疾病. 在食生活和保健衛生方面, 各個地區裏存在着差別. 南滿的生存條件比北滿或者東滿洲(延邊)相對地好一些. 因爲各各組織的物資調達體系‧日帝的彈壓强度和方式, 補給實態的變化和實狀, 各各地區和團體都不一樣的關係. 氣候‧植生‧地理條件‧韓人農民分布‧農業條件等, 也是差別的重要原因.

1. 머리말

2. 1910~20년대 초 항일투쟁 세력의 식생활과 보건위생

3. 1930~40년대 초 항일투쟁 세력의 식생활과 보건위생

4. 맺음말

로딩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