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孔子为代表,是以为仁较生命更为重要, 不能为了求得生存而去损害“仁”, “义”, “道”, 做不仁不义的事。孔孟重视生命, 但把它“仁”, “义”, “道”相比较, 更强调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 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超越生命的基本途径, 让生命在个体人格力量与历史使命的发挥与实现中获得永恒。为了“仁义”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样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圣人, 君子。儒家不回避死亡的问题, 明确肯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死亡的价值会超过生命的价值。 尽管儒家主要说“杀生成仁”, “舍生取义”, “死而不朽”而道家批判“人为”主张“无为自然”。然而与基督教, 佛教的“死后新生”相比, 可以说儒家和道家都是“死而不亡”的形态。 儒家的生死观给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少。本文中分析从请代到宋代的十个名作品。都是包含生死问题, 特别反映儒家的生死观。可是把“死而不朽”看为肯定的屬于少数, 而大多数主张“享受现实”或者以“死而不朽”视为否定的。如此可見儒家的传统生死观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作为引起“感傷”。
1. 들어가는 말
2. 공자의 생사관
3. 맹자의 생사관
4. 유가적 생사관의 문학적 수용
5. 맺음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