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間文藝活動中具有代表性的秧歌, 經過長久的歷史經驗, 發生多樣的變化樣相, 因此探究其起源問題, 衆說紛紛, 不易歸納定說。本稿有鑒於此, 爲了指明有關秧歌起源問題的代表性議論的長短, 來提示向後討論的客觀方向, 通過分析郭丕漢、王杰文等主要中國學者, 和金光榮、閔惠蘭等國內學者的論文視角的特點, 提示筆者自己的初步意見。 郭丕漢是基於傘頭秧歌現場公演直接體驗來進行硏究的學者, 王杰文則善于運用各種西方理論來探索中國傳統民俗的新進學者, 兩者的視角有所不同, 但是有互補的可能性。對于秧歌的由來和傳承問題, 兩人基本視角的不同, 主要如下: 郭丕漢認爲南方秧歌起源於江南農村勞動的田歌, 也稱爲田歌、秧戱、田植歌、作業歌, 北方秧歌則起源於古代祭祀活動, 所以稱爲陽歌, 因此將兩者統稱爲“秧歌”有問題。王杰文則認爲秧歌就是過年期間的具備儀式的演行活動, 從其活動的情況、順序、內容等推斷, 是繼承傳統儺儀、迎春儀式、元宵節儀式等儀式性演行活動中的主要內容。經過時代的演變, 演行活動中的“迎春勸農”的嚴肅主旨越來越弱化, 諧謔目的日益强化了。 筆者認爲探索包括傘頭秧歌在內, 秧歌的起源、形成、變化過程時, 應先注意只重視目前公演樣相自體來提示秧歌的起源問題的態度是不可採取的。因爲秧歌的傳承, 不論起源於南方或者北方, 其路線不是通過單一或唯一的形式以及經路, 而是用雜種交配方式保存生命力的特點。 因爲如此, 對于秧歌的由來問題, 筆者最終認爲如下: ①形成期段階的初期秧歌, 是主要在南方農村現場以“揷秧歌”形式形成的。②這種初期秧歌, 進入到“農閑期”的迎春儀式後, 已不是勞動現場的唱歌, 逐漸定着到“儀式過程”中的一種節目。在這過程中, 有添加少數演出者公演方式的簡單的演行形態的可能性。進入到迎春儀式後, 擴展到包含北方的全國, 還是傳播後再進入到各地區迎春儀式的先後問題, 因有關資料有限, 目前無法確定。③進入到迎春儀式後, 添加簡單的動作已以歌唱爲主的演行方式, 受到其他迎春儀式, 特別驅疫目的的祭祀性儀式等的多樣的歌唱, 舞蹈的影響, 逐漸變成歌、舞、戱綜合形公演方式, 最後成爲現在的公演方式了。
1. 서론
2. 秧歌의 기원에 관한 논의들
3. 傘頭秧歌의 공연 방식과 유래 문제
4. 마무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