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秧歌,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 其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其起源问题的探说, 更是众说纷纭。笔者在先行论文<析论有关伞头秧歌的由来和传承过程议论问题>一文中, 对有关秧歌起源问题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并提出了今后讨论的大致方向。通过分析郭丕汉、王杰文等主要中国学者, 和金光荣、闵惠兰等国内学者的论文视角的特点, 提出了笔者自己的初步意见。本稿继承此议论观点,来进一步探讨秧歌的源流问题,主要通过批判南北秧歌不同起源论点的错误,并加以讨论现今秧歌所呈现的仪式性与娱乐性在秧歌形成过程上是否有先后的问题,以及通过分析有关秧歌由来的传说内容,探索其内涵意义。 以席军、张杰为代表的部分硏究者认为,南方秧歌起源于江南农村劳动的田歌, 北方秧歌则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 应称为“阳歌”, 因此将两者统称为“秧歌”就有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只根据現今演行的内容形式来判断说明秧歌的起源问题, 是不可采取的。因为秧歌的传承, 不论起源于南方或者北方, 其方式不是通过单一或唯一的形式以及路径, 而是用杂种交配的方式保存其生命力。我们探索秧歌的起源、形成、变化过程时, 应注意到这些“错综变化”的路程。 除此之外, 康保成则主张北方秧歌是西域“姎歌偎郞”和汉族舞蹈结合的结果, 这些论者共同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秧歌随着各时代、地域又有阳歌、姎歌、央哥、扬高、羊高、迎阁、英歌、莺歌、因歌等别称, 只根据“阳歌”和“姎歌”的字面意思进行“望文生意”式的解释, 结果只能造成根据不足, 主观性论断浓厚。因此,这一观点笔者不可接受。 通过综合有关文献记载与民间艺人所传承的传说内容, 对于秧歌的由来问题, 笔者认为:第一, 形成期阶段的初期秧歌, 是主要在南方农村现场以“揷秧歌”形式形成的。第二, 这种初期秧歌, 同时有狂欢的娱乐性和祈愿丰收的仪式性, 由于这两点特性,秧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农闲期”的迎春仪式, 之后就不再是劳动现场的唱歌, 而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仪式过程”中的一种节目。在这过程中, 有添加少数演出者公演方式的简单的演行形态的可能性。第三, 进入到迎春仪式后, 添加简单的动作,例如以歌唱为主的演行方式,受到其它迎春仪式, 特别是驱疫目的的祭祀性仪式中多样的歌唱、舞蹈的影响,逐渐变成歌、舞、戱综合形公演方式, 最后成为现在的公演方式了。因此, 笔者认为现行秧歌里的祭仪成分, 不是直接继承前代大傩等祭仪形式, 而是秧歌从宋代以后其娱乐性越来越浓厚, 为了克服官方社会的排斥, 积极吸收别的演行仪式中的“严肃要素”, 以达到“适者生存”的结果。
1. 서론
2. 남 북 秧歌의 분리 관점 비판
3. 秧歌의 이중적 성격과 그 선후 문제
4. 秧歌의 유래 전설과 그 의미
5. 마무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