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세검색
최근 검색어 전체 삭제
다국어입력
즐겨찾기0
중국인문학회.jpg
KCI등재 학술저널

遇不遇 개념의 역사적 논의 과정에 대한 소고

  • 10

此文主要探讨从≪论语≫到≪论衡≫之间的文献里面出现的“遇不遇”问题的论述过程. 有关遇不遇问题的最早记载就是≪论语․卫灵公≫篇的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的故事. 当孔子遇困时, 弟子子路就问为何像老师那么德高望重的人会落到如此穷困的地步? 虽然孔子以说教的内容回答, 但这次师生之间对话的意义就在于提出“君子不遇”的命题. 后来≪墨子≫利用此陈蔡之间的故事来描写孔子的戏剧性的伪君子形象, ≪庄子≫则为了探讨在现实里追求富贵功名是像一场虚梦的道家思想而利用此故事. ≪荀子≫也论述利用陈蔡之间的故事探讨君子不遇的命题, 但其故事内容和历史上的举例更复杂, 更多样. 从历史里面举出君子不遇的比干、关龙凤、伍子胥的例子, 还有像在深山无人不芬的兰一样, 在困难的处境中修身不辍, 思远志广的重耳、句践、小白等, 并以说教的内容来作结语. ≪荀子≫的这种叙述方式和内容, 随着著述目的的不同, 虽然有些内容上的加减, 或叙述方式的变换, 但在≪孔子家語․在厄≫, ≪韓詩外傳≫, ≪說苑․雜言≫, ≪史記․孔子世家≫书籍里重复出现. 还有一则重要的资料是郭店竹簡里面的<窮達以時>篇. 此资料的时期大约与≪荀子≫同时, 或约略早些. 其叙述方式与≪荀子≫不太一样. 引论则用≪庄子≫和≪荀子≫里面的概念来开始, 不想≪荀子≫的君子不遇而落于困穷的处境, 自穷困的处境中遇时的历史上的人物中举出例子, 并附加以君子敦于反己的说教的内容. ≪論衡․逢遇≫篇则从客观的角度综合分析遇不遇的各种情况, 来展开逻辑的论述, 并且需要时充分利用儒家、道家、法家, 还有汉代的资料和人物来叙述的.

1. 서론-《논어》의 陳蔡之間 고사

2. 《墨子》와 《莊子》

3. 《荀子》와 〈窮達以時〉

4. 《韓詩外傳》

5. 《論衡ㆍ逢遇》

6. 결어

로딩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