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세검색
최근 검색어 전체 삭제
다국어입력
즐겨찾기0
중국인문학회.jpg
KCI등재 학술저널

唐代 茶政 考察

  • 9

唐代茶業的興起, 如楊華≪膳夫經手錄≫所載: “至開元․天寶之間, 稍稍有茶,至德․大曆遂多,建中以後盛矣.” ≪膳夫經手錄≫成書于公元856年, 所記唐代茶業的發展, 有的是親目所睹, 有的是距之不遠的事情, 因此內容是較爲可靠的. 根據≪封氏聞見記≫的記載, 所謂“茶興于唐”, 具體來說是興盛于唐代中期. 這一點, 也和≪全唐詩≫≪全唐文≫等唐代各種史籍的記述相一致. 唐代開元以後, 隨着北方城鄕茶葉賣買和消費的風行, 南方茶區的茶市, 江河要道上由茶葉運輸而形成的茶埠等水陸碼頭, 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了起來. 至唐代中後期, 茶葉生産和技術的中心, 便正式轉移到了長江的中游和下游. 唐代茶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 是盛唐經濟文化的影響. 其二, 陸羽的倡導. 三是僧道生活和茶爲敎事吸收的影響. 其四, 這時的氣候條件, 也有利于茶業的發展. 中國茶文化到了唐代基本形成. 判斷茶文化是否形成要看幾個主要標準. 一是有較豊富的茶葉物質. 二是茶葉科學形成了體系. 三是飮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善的體現. 四是有較多的茶葉著作和茶詩茶畵等. 五是作爲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 茶文化所以在唐代形成,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與佛敎的大發展有關. ②與唐代科擧制度有關. ③與唐代詩風大盛有關. ④與唐代貢茶的興起有關. ⑤與中唐以後唐王朝禁酒措施有關. ⑥與陸羽倡導有關. 唐代茶文化的最大特點表現在五個方面: ①確定了以煎茶法爲核心的一整套茶藝技術, 强調了茶藝的美學․意境和氛圍. ②將人的精神與茶事相結合, 强調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 注重人茶合一. ③尊定了將茶事活動與儒․佛․道思想文化相結合的中國茶道精神基本框架. ④將茶道精神與自然山水相聯系, 强調茶人在大自然中舒發心志, 以寬廣․包容之心去接納萬物, 注重天人合一. ⑤文人以茶作詩, 記茶喩志, 大量茶詩問世. 中國古代茶政卽官府管理茶葉經濟, 掌握茶葉産銷和經營之利的制度. 具體地說, 涉及古代管理的禁榷制度․官工業制度․財政制度․邊境貿易制度等管理職能. 唐代措施的茶政有四個, 卽榷茶․ 貢茶․茶稅․茶馬互市等.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九月, 王涯爲相, 極言榷茶之利, 文宗卽以王涯爲榷茶使, 下令江南百姓茶樹移官場栽植, 在官場製茶. 茶葉産銷, 全由官府經營. 榷茶自此爲始, 推行不久, 因王涯被誅. 王涯死後由令狐楚代鹽鐵使兼榷茶使, 吸取了王涯的敎訓, 于太和九年十二月, 奏請罷榷茶法, 得允. 至此,榷茶苛政不到兩個月被撤消. 但開始了茶葉官營先例, 成爲後來各朝各代所實行的一種茶業政策. 代宗大曆5年(770)在湖州長城和常州義興交界的顧渚山, 設立了貢茶院, 由官府直接管理茶園, 專門加工各種貢茶, 這就不是土貢了. 雅州的蒙頂山, 也有貢茶院, 蒙頂貢茶雖稱仙茶, 名氣很大, 但産量很少. 因此, 唐代的貢茶大部分是顧渚山的紫筍茶和陽羨茶. 顧渚山貢茶院自代宗大曆5年(770)至明洪武8年(1375), 長達605年, 其間唐代規模最大, 有役工三萬 工匠千人, 製茶工場三十間, 焙場百餘所, 每年朝廷要花費千金之資. 生産萬串貢茶. 貢茶每年增加, 到武宗會昌年間(841-846) 單是顧渚山紫筍就已增加到18,000斤. 唐德宗建中3年(782), 依戶部侍郞趙贊議, 稅天下茶漆竹木, 十取一, 以爲常平倉本錢, 這是第一次抽收茶稅. 但未幾, 興元元年(784), 德宗詔罷茶稅. 貞元9年(793), 鹽鐵使張滂向德宗奏請回復茶稅, 德宗從之, 幷自此成爲定制. 貞元時稅茶, 歲得不過40萬貫. 但至長慶元年(821), 鹽鐵使王播又奏請大增茶稅, 使茶稅歲取至少增加到了60萬貫. 武宗會昌元年(841), 崔珙任鹽鐵使, 又再次增加茶稅, 上行下效, 茶商所過州縣, 也均設重稅, 謂之榻地錢. 茶葉的商稅, 成爲一個突出的社會矛盾. 這種情況, 一直到宣宗大中6年(852), 裵休任鹽鐵使立稅法十二條, 才緩和下來. 實施裵休這一茶法, 茶商園戶都較滿意, 稅額未增, 稅收倍增, 達成了唐代最高的80萬貫的茶稅. 唐開元19年(731), 占據靑藏高原的吐蕃政權, 要求與唐劃界互市, 提出交馬于赤岭, 互市于甘松岭. 唐允許交馬․互市均在赤岭. 正式的茶馬互市貿易由此開始. 初期的茶馬交易, 始作爲對少數民族進貢的回贈, 至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 正式開始了商業性的茶馬交易.

Ⅰ. 들어가는 말

Ⅱ. 唐代 차 문화 槪觀

Ⅲ. 唐代 茶政 考察

Ⅳ. 나오는 말

로딩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