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助詞“来着”的语法功能及其语义角色。通过与汉语其他时态助词“了,着,过”及韩语相应表现间的对比,明确“来着”所具有的语法及语义上的特征。本文从时(tense)、相(aspect)、态(mood)三个角度观察“来着”的语法特性,并且得出了虽然“来着”仅用于叙述发生于较近过去的情况,并伴随着回想的意味,然而其本质为持续相标识,而不是用来表达过去时或回想态的结论。“来着”用于句末,作为相的标识,表达出说话人正在回想过去某件事发生的场面或其持续的状态。说话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使用“来着”能够更为生动地对过去的事件进行描述。在使用“来着”的文章中,说话人回想时观察视角大小上的差异会带来句义上的差异。说话人用较宽视角进行观察时,文章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事态进行中的状态;而用相对较宽视角进行观察时,表现出的则是对事件整体的回想。也就是说,如果说前者表现的是事件在过去某一时间内的进行,那么后者表现的就是事件在过去某一时间内的存在,即“发生那个过某件事”或“有过某件事”的意思。然而,“来着”在这两种句子中所发挥的表达事态持续及对过去回想的功能是一致的,其差异主要还是通过语境展现出来的。这篇文章的最后部分对“来着”的疑问句进行了整理。由于“来着”的使用以既成事实为前提,因此在一般疑问句中,不能与判断疑问词“吗”共同使用,而只能与“是不是”、“吧”、“不是……吗”连用表达说话人想向听话人确认自己曾听到或看到的事。当说话人曾看到(或听到)某人的某个行为,却并不清楚这个行为的具体内容时,可以使用“什么”和“来着”对此进行提问。另外,在特殊疑问句中,可以重读“来着”用以询问曾经知道、但现在想不起来了的事情。汉语语法体系的构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西欧语言语法的影响,没能准确把握自身语言的特性,而使汉语的语法描述止于对西欧语法模式的牵强附会。本搞旨在突破西欧语言语法框架的束缚,对“来着”的语法范畴进行符合汉语特征的描述。今后在此领域里,还需要更多全面、系统的研究用以建立符合自身语言特征的汉语语法新体系。
Ⅰ. 들어가는 말
Ⅱ. 선행연구 및 연구방법
Ⅲ. ‘來着’의 문법 기능
Ⅳ. 나오는 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