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中国诗歌主题的开放性方面, 生命意识有很重要的位置。用生命的尺度来衡量诗歌的价值, 是在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认识角度之后的必然选择。在中国二十世纪诗歌中,二三十年代的寻找精神家园--理想幻灭后的哀叹, 到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诗人的突入人生现实, 把中国现代性精神追求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四十年代诗人由心理感受升发到形而上的人生思考, 使诗歌中存在意识进一步提升为哲理上的探索, 使得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存在主题达到一定的统一。同样是书写生命之孤独, 三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中的孤独、绝望是用可感的形象、意境的营造和生动的象征来言说的, 而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诗人冯至、穆旦、郑敏等人则选择在诗歌中用象征与哲理写出孤独。他们对孤独的言说是直接而深切的, 以智者的冷眼和勇者的担当背负起人生不可逃避的痛苦孤独。与三十年代象征派中对死亡的态度相比, 四十年代诗歌能达到如此的高度是与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相关联的。诗人就是要揭穿现代社会中的隐瞒和欺骗, 掀开人们赖以躲避的社会习俗, 让生命真实而独立的存在。诗人挖掘出生命的孤独、存在中的绝望的现实, 进而对信仰和价值系统进行重构。也可以观察到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国诗歌内容上的变化, 三十年代诗人表达的对象只是像法国象征主义似的一种情绪, 可“中国新诗”派诗人表达的对象是像里尔克似的有内在质地的诗情, 是一个实体. 他们以思考注入诗情, 从内部层层开掘下去, 寻找生命之河, 包容“经验价值的高度、深度、广度”, 他们试图进行的诗歌现代性试验是可贵的。
Ⅰ. 들어가며: 정신의 안식처에서 인생의 현실로
Ⅱ. 고독과 고독을 초월하여
Ⅲ. 절망과 절망에 반항하여
Ⅳ. 생과 사에 대한 긍정과 초탈
Ⅴ. 나가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