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是研究中國文學中植物形象的變遷和特點的. 硏究的结果如下. 第一: 神話時代的植物不是欣賞的對象, 而是崇拜的對象. 以後≪詩經≫的植物用於興句, 還有反映出農耕社會的植物槪念. 經過≪詩經≫·楚辭·賦·自然詩·詠物詩, 植物表現文學的方法多樣地發展瞭. 把作家的感情投射到某植物的象徵手法逐漸增多, 到了唐代這樣的象徵手法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在宋代, 人們的倫理觀和哲學觀加於象徵表現, 出現了歲寒三友·四君子·三淸·五瑞·四友·二雅·春花三傑·春花三元·五淸等等辭彙. 第二: 從古以來中國人喜歡把內在性質和外面相似的植物結合在一起, 譬如‘欄桂’指珍貴的事物, ‘桃李’指美人, ‘桑楡’指日落的時間, ‘菟絲女蘿’指新婚夫妻互相依靠等等. 這樣竝擧的習慣下, 唐代出現了歲寒三友, 宋代出現了四君子. 第三: 像‘三友’或者‘君子’這樣給一些特定的植物賦予人格性, 然後崇拜它們, 其它很多植物却輕視. 這個植物觀引起了一些植物形象的歪曲, 妨碍了植物形象的文學發展. 這就是我們現代人該省察的側面.
1. 서론
2. 고대의 식물 형상
3. 漢代·魏晉南北朝문학의 식물 형상
4. 唐代文學의 식물 형상
5. 송대 이후 문학의 식물 형상
6. 결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