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單句和複句的劃分, 至今也沒有大多數人同意的標準, 當然也有判斷複句的基本條件: 第一, 結構上的條件. 複句有兩個或更多獨立的語法結構卽分句組成, 分句在結構上不能互相包括, 每個分句都不作其他分句的組成成分; 第二, 語音的停頓. 每個句子結束後都有一個較大的停頓, 複句的分句之間有相對小的停頓; 第三, 關聯詞語的使用. 有些複句用關聯詞語來表示分句之間的邏輯關係, 也有的複句沒有關聯詞語, 但根據分句間的關係可以補出關聯詞語. 古漢語的實際情況很複雜, 而且這些條件不是劃分單句和複句的絶對標準, 得參考出現在句子里的一些詞的用法, 上下文的意思等等. 本篇文章針對於單句複句劃分的問題, 具體探討三個問題: 第一, 主語省略或複謂語的問題. 一般語法書都看做複句的像‘樊噲覆其盾於地, 加彘肩上, 拔劍切而啖之’類句子, 不是同一主語省略的複句, 是一個主語帶幾個謂語卽複謂語的單句. 但如像‘相如雖駑, 獨畏廉將軍哉’類兩個分句之間有偏正關係(轉折ㆍ讓步ㆍ原因)的句子是複句; 第二, 包含‘不亦……乎’的句子, 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和謂語的性質判斷單複句, 像‘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類句子是表示假設關係的複句, 像‘吾以玉賈罪, 不亦銳乎?’類的句子是表示反問語氣的單句; 第三, 表示時間的‘主語+之+謂語’, 如出現在全句之首, 這個詞組不是複句的前一分句, 是帶有複謂語的單句里充當狀語. 如像‘赤之適齊也, 乘肥馬, 衣輕裘’類句子里, ‘赤之適齊’是狀語, 全句是單句.
1. 머리말
2. 단문과 복문의 구분
3. 몇 가지 검토할 문제
4. 맺음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