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세검색
최근 검색어 전체 삭제
다국어입력
즐겨찾기0
중국인문학회.jpg
KCI등재 학술저널

중국 근대 시기 詩歌에 나타난 朝鮮 문제 인식

  • 5

本稿是發掘、整理中國近代時期詩歌中, 以韓國爲素材的作品, 幷全面性地檢討其體裁、及內容之特征。 依據縱觀分析探討對象作品結果來看, 其主要內容是以當時之國際情況潮流,以及韓中兩國處于特殊情況下的政治局勢爲主的。 詩的題材大部分是當時因朝鮮江華島條約而致使港口開放以來不斷發生的歷史事件, 如壬午軍亂、甲申政變、甲午改革、韓日合幷等過程, 以及對不幸歷史過程中的核心人物的評价爲探討的焦点。 這些作品的作家包括從當時中國社會中具有影響力的梁啓超、黃遵憲等領導者到壬午軍亂時從軍的文人在內。 以此爲前提,在本稿中將詩歌作品分爲三類, 如對當時的壬午軍亂、甲申政變、甲午改革、韓日合幷等歷史事件的評價; 對經歷亡國的歷史核心人物的評价; 將朝鮮的滅亡與自己的國家情勢聯結起來, 强調其敎訓的作品。 本稿如此將作家、作品分爲三類來探討時, 筆者最爲關注的是朝鮮的混亂局勢與亡國過程爲主題的文學作品所表現的共同立場, 或者視角問題。 据分析當時知識分子中處于領導位置的梁啓超的先行論文之討論結果, 其對亡國的哀痛心理的底邊, 還是有中華主義觀念。 這些視角問題,有將之擴大爲更多的作家、作品, 幷比較他們之間的共同点與相異点之必要。 整理探討的結果如下 : 中國, 近代以前一直保持政治、外交關系與文化交流中所擁有的特權, 后因江華島條約而致使將此特權轉移給日本, 當時中國文人表現出了他們的憤怒。 這些作品表現出了對朝鮮的指責, 批判自己國家政治的無能, 以及對日本的出現表達了其惶恐以及悲憤。 在朝鮮歷史事件中, 鎖國與開港政策之間的衝突, 其結果却是以亡國爲收場。 處于權力中心位置的大院君、閔妃、安重根義士則爲中國文人的主要體裁。 因中國利用閔氏政權來牽制日本, 故關于閔妃的描寫是友好的, 幷且對其慘死是表同情的; 而以大院君爲批判的對象。 對于安重根義士的描寫是較爲多樣化, 例如將之比喩爲刺殺秦始皇的張良, 贊揚其爲朝鮮之男子漢、烈士、大俠客, 同時也祈愿着中國也出現如此的愛國者。 中國的文人們看着朝鮮的近代史與人物的過程中, 雖同情朝鮮的亡國, 然時時表現出宗主國對喪失附屬國的憤怒。 而且對无法預知的未來, 以及惟恐自己國家亦遭到同樣的命運, 而感到不安。 筆者認爲, 之后的硏究有必要針對個別作家的樣像來作更具體地分析硏究, 特別是壬午軍亂從軍過的周家祿、朱銘盤、張謇等文人的詩歌。 其詩歌的篇幅較多, 而且到處有曾經在朝鮮的生活中所親自體驗到的政治層面的、個人層面的種種感受。 在下一階段的作業將着重于此層面的探討。

Ⅰ. 들어가는 말

Ⅱ. 중국 근대 시가의 조선 문제 인식

Ⅲ. 맺는 말

로딩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