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세검색
최근 검색어 전체 삭제
다국어입력
즐겨찾기0
중국인문학회.jpg
KCI등재 학술저널

≪三體詩≫ 연구

本文探討了有關≪三体诗≫的若干問題. 其內容可以歸納如下: 十三世紀南宋末期的詩壇, 出現了有趣的現狀, 整箇詩壇就充滿着“小詩人”(民間詩人)和它們所寫的“小詩”. 當時民間詩人所想效法的主要是中晩唐詩, 而且需要一種作詩手冊或者藍本(卽中晩唐詩選集), 周弼應此要求而編成≪三体诗≫. 此書以獨有的體制引起人們的矚目, 但對于此書的評價, 一直毁大譽小. “三體”指的是三種近體詩: 七言絶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 就是說, 此書把古體詩排出所選範圍去. 對此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早就提出了批評, 說, 由于宋末風氣日薄, 詩家多不工古體, 因而此書所錄者亦无非近體. 還有, 此書所選之唐詩, 絶對多數是中晩唐詩, 盛唐詩却很少. 嚴羽又對此表示過强烈的不滿, 說, “止入聲聞辟支之果, 豈盛唐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據統計, ≪全唐詩≫里近體詩所占比率到將近80%, 中晩唐的“三體”詩則占有85%. 這說明了此書選例充分反映着唐詩的實際情況. 一般地說, 盛唐詩主“氣”, 中晩唐詩則主“意”, 這暗示着中晩唐詩便于“小詩人”拿來當做楷模, 而盛唐詩却難學. 然則≪三體詩≫集中選了中晩唐詩可以說更符合南宋末期詩壇之需要. 周弼所提示的15種“格”當中, 値得注意的都與“虛實”有關. 根據詩句的“虛”與“實”,卽“情感”與“景物”的不同配合和融合, 周弼立了“四實”․“四虛”․“前虛后實”․“前實后虛”等等技法, 作爲他所選詩的准繩. 黃宗羲曾經對這種作法表示異見, 說, “以景爲實, 以意爲虛, 此不可以論詩人之詩.”, 甚至于, 也有人指斥了這是形式主義看法, 不僅在理論上站不住脚, 在創作實踐中也是行不通. 其實, 這些都屬于誤解. 原來周弼從沒有把二者對立起過, 相反一直主張료“情景交融”, 與王夫之的“情景”論倂不大相徑庭. 他爲了“情景”論與“意境”論的形成和發展, 作出過不少貢獻. 決不能否定它的理論價値. 總而言之, 過去我們對≪三體詩≫硏究不深, 現在應加深對它的硏究, 在某些方面(例如, 與民間文學發展的關係, 對韓國和日本的影向等等)甚至要重新認識它

Ⅰ. 머리말

Ⅱ. ≪三體詩≫ 編制의 특징

Ⅲ. ≪三體詩≫ 평가와 재해석

Ⅳ. 맺음말

로딩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