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论述了兰的原始象征意义和其后的早期象征意象的形成过程, 以及后代文人诗歌作品里面所反映的这些早期象征意象的再生方式和变化. 初期自然植物的兰与人类相联系是从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开始的. 如同上面的论述, 人们似乎与致兰得子, 得兰子孙繁盛等的图腾信仰有深远的关系. 人们还相信兰香可以祓除邪气, 为奉行祭祀沐浴斋戒时, 用兰汤洗身. 同样, 因兰有独特之香, 而纫兰为佩, 交兰作为定情之物, 用兰作为铺在祭物之台上的垫子, 做兰膏而明烛. 我们虽然很难分辨兰香驱邪的信仰和兰香在日常生活方面效用之间的差异, 但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有巫俗的成分逐渐淡化, 兰香的实用功能逐渐加强的差别. 兰逐渐进入到人类日常生活里面, 人们很自然地对兰的形象和特征与自己的处境作比较, 进行思考. 文献所见到的有关兰的初期纪录是≪周易≫的兰与“同心”之见的比喻. 其后, 与孔子有关的空谷幽蘭的意象, 刘备和诸葛亮的“当门兰”典故, 屈原的忠诚、贞直的人品和其作品里面所反映的屈原形象等都是与兰有关产生的早期意象. 后代文人在咏兰诗和题画诗里面不断地把这些意象重新描写, 但重写孔子和屈原意象的方式和立场不太一样.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周游天下, 但未能成功之后回归鲁国. 他把自己的这种处境寄托于空谷幽兰. 屈原则在他的一生中对国家忠诚和贞直的耿耿不渝精神, 在<离骚>里以兰作比喻进行描写. 因此, 两人借兰寄托的意象不一样. 屈原自己养兰, 来比作养育人才; 并把兰变为萧艾, 或与众芳杂处, 不能发出其独特之香, 来比喻国难当头为国效劳的贵族和重臣, 只顾苟且与世俗谋合. 在产生兰意象的过程中, 屈原把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贞直的精神投射于兰意象里面, 以此来扩大其象征内容的范围. 这与孔子把自己末年的处境投射于天生的空谷幽兰之间, 有其象征主题的不同. 因有这样的差别, 后代文人在诗歌作品里面提到兰意象的时候, 孔子与屈原出现得不太一样. 在大部分的诗歌作品里面, 孔子没有直接出现, 而通过空谷、幽兰、琴等的事物间接地投射出来. 然而, 屈原则在大部分的作品里面直接提到他的名、字或作品之名, 并借此来产生兰的意象. 所以屈原通过自身和自己作品的形象来联系兰意象, 孔子则通过兰的意象来联系包括自己在内的理想君子的形象.
1. 蘭의 원시적 상징
2. 공자와 난의 상징
3. 굴원과 난의 상징
4. 결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