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视域下的庄子“屠龙”典故: 以中华经典古籍库、搜韵和CBETA 为中心
- 李巍
- 중국인문학회
- 중국인문학회 학술대회 발표논문집
- 2022년 추계연합학술대회 발표집
- 2022.12
- 804 - 804 (1 pages)
《莊子·列禦寇》提到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後多以屠龍比喻指技藝華而不實,又引申出屠龍手比喻懷才不遇之人,但這則典故並非只有這兩方面的內容,在具體的使用語境中非常複雜,而利用大數據則有利於勾連屠龍典故的豐富內涵。通過檢索中華經典古籍庫,我們發現屠龍典故在經史子部體量較小,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集部,特別是詩文集中,而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屠龍典故是一個典型的詩歌用典,在其他材料來源中相對較少。因此藉助搜韻數據庫,我們能更清晰看出此典故的基本面貌和重要發展。對屠龍典故的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僅有的幾個例子仍是沿用其基本內涵,並沒有脫離莊子的意圖。而宋代則大力發展了屠龍典故的內涵,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將屠龍和詩文才能畫上等號,繼而將屠龍作為人生的象征,但是在具體使用上兼具了無用和無用之大用的雙重意涵。更重要的是,屠龍(手)作為懷才不遇的意象,在南宋詩人的筆下承擔了家國情懷和報國無門的情感內涵,也就是將一個道教語彙變化成了儒家意象。明清詩人對屠龍典故的使用基本延續了宋詩的習慣,而且突出了屠龍和“平生”以及報國主題之間的聯繫,屠龍從一個虛擬的情境變成了具有感懷詩特質的意象,成為詩人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像南宋人一樣,在元末明初,或者動蕩之時,屠龍典故的使用就更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搜韻的檢索數據中有十筆僧人所作屠龍典故,除了個別延續文人使用方式之外,在僧人筆下,特別是禪詩中,屠龍典故和金剛劍等佛教意象結合,成為修行,智慧的象征。為了更好理解詩僧筆下(特別是禪詩)的屠龍典故,我們可以藉助CBETA 加以考察。這些文段雖然都用到屠龍的典故,但是和莊子的聯繫更為稀鬆,雖然很多文段仍是延續莊子原文之意,表示大而無用的技能,但是幾乎沒有直接點名莊子的文段,而是與慧劍、修行、修行的次第和磨難等意象結合,成了表達佛教義理的工具。而且有專門討論屠龍和文學關係的篇目,進一步加深了屠龍典故的理解。綜上所述,不同數據庫能夠幫我們理清屠龍典故的不同面向,屠龍也並非無用之技這一個意涵,而是在有用和無用的意義空間上滑動,指向詩才、人生、修行、家國等不同的意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