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处世与出仕问题,可作为评价该人物的标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窥探这一现象的典型事例就是东晋陶渊明(365-427)辞官彭泽令,选择“归田园居”之事。本论文旨在考察陶渊明辞官彭泽令的背景及缘由。405年8月,陶渊明在叔父陶夔的推荐下担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便辞官归乡。陶渊明的辞官缘由,可分为陶渊明的自我解说以及后人的解说两大派别。陶渊明在解释自己的辞官理由时,说自己生活艰难为解决生计问题决定出仕,但自己的本性又向往自然,热爱田园,当时恰巧自己唯一的妹妹嫁到程氏家后病逝,为了奔丧吊唁,选择辞官。但后人在对此表示认同的同时,也提出了其它理由。一是气概说,陶渊明以要接待督邮巡行之事为契机,表示自己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就扔掉了自己的印绶,辞官而归。另一种说法是机微说,说陶渊明是因为当时的政局混乱,预知东晋要灭亡,故而辞职。机微说是为了补充气概说之不足,也存在儒家学者想要美化彭泽令辞官这一层面。 因此,本论文在以41岁为陶渊明靖节分割线进行评价的前提下,对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进行考察。陶渊明在武人势力更需要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在没有正确理解自己能力的情况下,轻率地选择出仕,但又无法适应现实世界与官僚社会,一时无法忍受愤恨而辞官。由此可见,陶渊明是一个无法适应官场生活的知识分子。但陶渊明41岁辞去彭泽令,刘宋建国也不再选择出仕,而是隐居田园回归自然,坚守自己的气节。所以可以评价陶渊明是一位高节的隐士。
Ⅰ. 들어가는 말
Ⅱ. 팽택령 사직의 변辯과 후인後人의 이설異說
Ⅲ. 맺는 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