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세검색
최근 검색어 전체 삭제
다국어입력
즐겨찾기0
커버이미지 없음
KCI등재 학술저널

맹자지혜왕孟子至惠王 소고小考

The Research of Mengzi’s Meeting with Lianghuiwang

  • 11

士人的處世在韓中兩國都是一大問題。關於處世曾說遇治世而兼善天下,遇亂世而獨其身,決定出世和隱居。 作爲這種處世的一個事例,孟子見梁惠王的事實曆來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关於孟子見惠王之事實,有肯定的觀點,也有否定的觀點。肯定觀點是惠王以卑禮厚弊,初定孟子並予以回應,符合當時的禮儀,以民生爲先,發揮權道,見惠王宣揚仁義,克服混亂,這是時宜的處事方式。否定觀點是惠王在與公中緩爭奪太子之位時,發動內亂,引發外侵,並將其殺死,後找自封王的惠王被認爲是錯誤的。另外,還不了解戰國時代,追求富國強兵的時代潮流,惠王追求利益、建設強國的意圖,先講仁義,後試圖說服惠王,在說服方法上是不恰當的。 本論文參考了歷代學者的各種見解,以“時中”的尺度判斷孟子的爲人處世方式,得出了“急躁”的處世結論。當時的戰國時代有7個國家以上存在,沒有理由一定要去見魏國惠王。即使是應邀前往,也會低估惠王的人品和傾向。另外在驳倒惠王時,並沒有像伊尹說服湯王、百裏奚說服秦穆公時一樣,先說出王關心的問題,後慢慢說透自己的想法和邏輯的戰略。因此,被惠王視爲愚妄,最終采納了自己的仁義,未能取得太大的成果。總之,孟子試圖以仁義爲基礎說服惠王並没有錯,而是因爲當時的時代狀況、惠王的傾向以及仁義思想比建國更適合守國和統治的主張,所以孟子與惠王之見未能達到所期待的目的,认为這樣的理由很多都是孟子的急躁爲人處世引起的。

Ⅰ. 들어가는 말

Ⅱ. 한·중의 맹자지혜왕孟子至惠王에 대한 견해

1) 불가피한不可避한 선택選擇

2) 의리義理에 어긋난 처신處身

Ⅲ. 맺는 말

로딩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