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後期,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英美新教傳教士大量來華,以宣傳基督教福音為目的展開醫療活動,客觀上卻在醫療空間、醫療意識、醫學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思想方面,有力推動了中國醫療文化的近代化歷程。醫療空間方面,傳教士帶來的西方醫療體系,衝擊了以家庭為單位展開的中國傳統醫療模式,實現了從“醫家”到“醫院”的空間轉換。醫學教育制度方面,傳統的中國醫學教育基本上是以“師徒相授”、家傳或自學等陳舊方式為主,教會醫院展開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助推了中國醫學教育制度的現代化轉型。公共衛生事業方面,來華傳教士的四大貢獻中,有三個與公共衛生事業緊密相關,直接催生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萌芽和展開。在經過“疑忌―接觸―試用―對比―信服”的認識過程之後,中國人改變了對傳教士帶來的西方醫學的固有偏見,隨之醫療觀念發生了質變。這種異質文明的衝突和交接,引起了知識界、中醫界和思想界的反思與內省,在基督教強大文化滲透力的作用下,實現了醫療思想的時代性跨越。 “藉醫傳教”中的“醫”是手段,“教”才是目的,但吊詭的是,深入中國人內心的並非“教”,而是“醫”。這固然與強調實用主義和拿來主義的中國傳統文化淵源深厚,但與醫學自身的特點也不無關聯。醫學本身具有工具性特點,只要有療效,人們就會趨之若鶩,而無需瞭解其背後的學術背景和醫學理論。這是傳教士的醫療活動能夠獲得普通民眾信任和支持的關鍵因素,也是攜帶基督教基因的西方醫學在中國遵循了“自下而上”傳播路徑的重要原因。另外,從制度層面來看,西醫具有完備的醫院制度,在診斷治療方法和治療空間方面,與中國傳統醫學迥然不同。由此,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醫東漸”必然會引起中國醫療意識、醫療制度和醫學思想的全面轉型。
Ⅰ. 머리말
Ⅱ. 近代적 醫療空間과 醫療意識의 確立
Ⅲ. 傳統적 醫學敎育制度의 變革
Ⅳ. 公衆衛生事業의 萌芽와 展開
Ⅴ. 新醫療觀念의 形成과 定立
Ⅵ. 맺음말